中国近现代美术史 6 中西美术混流(1928-1937)第一节 画坛三重臣

概况
1、大批游学海外的青年艺术家归来,西方现代艺术及思潮涌入中国。
2、各种流派艺术风格的出现,一扫恐惧殖民文化的心理让中国美术走入世界文化的发展潮流。
3、西洋画学习西方各种流派;中国画亦发生分化和变革
4、强手如林,美术学者、教育家人才辈出。
5、在鲁迅的倡导下,中国美术开始兴起左翼美术运动。大批青年美术家转向现代木刻版画创作。
6、美术社团、美术展览、美术刊物鼎盛,促进艺术运动的发展。

1、艺术教育开拓者徐悲鸿(1895-1953)

宜兴-上海-日本-巴黎-北平-南京-北平
上海图画美术学校-震旦大学-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
1928年留学10载回国,迅速建立现实主义原则忠于客观描写的艺术教育基础,逐步形成较为完整的美术教育体系,中国的艺术教育由徐悲鸿的归来开始呈现新面貌。

1、艺术思想上基本在一条由传统到以写实为基础的轨迹上发展起来受到法国学院式教育影响颇深。
2、重视基础训练,认为“素描是一切造型美术的基础”,培养了一批具有坚实功底的美术人才,形成中国艺术教育中的徐悲鸿体系。
3、在实践上,徐悲鸿虽然攻习油画,回国后主要贡献在艺术教育和改良中国画上。(《中国画改良论》)
4、1928-1937是徐悲鸿绘画艺术取得杰出成就的十年。《田横五百士》(1928)《徯我后》(油画)/《九方皋》(1929)《愚公移山》(1940)(中国画)

徐悲鸿对现代主义美术的态度:
1919年,去欧洲留学,对印象派以降的现代主义没有关注的迹象。
“现实主义”(19世纪)在西方其实是区别于古典主义的现代美术运动的一部分

“徐悲鸿的写实观念基于在学院里教授的基本造型原则,他甚至更关心美术馆和画册里看到的英雄主义的史诗。徐悲鸿的写实绘画和库尔贝的立场不是一回事。在很大程度上,徐悲鸿的写实绘画来自欧洲学院派,是一种需要叙述、修饰以及做精神提升的理想主义的造型艺术。” ——吕澎

1918年,在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中国画改良之方法

艺术大师刘海粟(1896-1994)

布景画传习所-上海图画美术院-
1929-1935年旅欧
旅欧归来有大量创作
注重个性发挥,无论油画和国画都展现了他特有的豪放性格。
对莫奈、雷诺阿、西斯莱、赛尚、高更、梵高都有学习。
油画风景称雄画坛。
与徐比注重人体,想在中国也这么画,人体模特论战

3、革新中国画的林风眠(1900-1991)

梅州-上海-法国-德国-北京-杭州-重庆-上海-香港
1925国立北平艺专校长
1927西湖国立艺专(林文铮教务长;吴大羽西画系主任……)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学校内迁,先至浙江诸暨、江西,后到湖南长沙……这是林风眠作品第一次大批损毀。
1938年,学校改组,辞职。
1940年开始隐居重庆。
1945年,潘天寿任国立艺专校长。
弟子有吴冠中、朱德群、赵无极、苏天赐、席德进等。
1966年67岁
文化大革命开始,被逼无奈将自己毕生所画的国画一千余幅浸入浴盆捣成纸浆,从马桶冲掉,一部分油画用火炉烧掉。作品第二次惨重损毁

林风眠的艺术贡献:
1、对传统中国画的革新。强调艺术创作的意念,认为意念是艺术创作的原动力,形与色都是用来发挥意念的工具,绘画感情色彩浓郁,受到印象派启示以视觉性打破墨色的概念化;构图方形,画面浓重、饱满。
2、为人生而艺术,作品充满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思想。
3、以国立艺术学院为基地,大胆尝试新的艺术教育方式。
4、主张艺术批评、艺术教育、艺术家的创作态度和定期举办大规模美展等四个方面展开新艺术运动。

林风眠和徐比较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