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外來工藝品與佛教藝術的東傳

西漢時期對外交流:絲綢之路;可能的海上航道。
將域外想象為神秘的超自然的世界,激發了社會對於域外物質與文化的興趣。

民間與西域的交往最早開始於先秦時期
代表:青銅錯金銀有翼神獸。(或許與中亞、中亞的格裏芬形象有關)
古代遊牧民族的遷徙對早期歐亞大陸的交流起到重要作用。

來自域外的工藝品
器皿
銀盒:水滴紋凸瓣,公元前2世紀,廣州西漢南越王墓出土。采用錘揲工藝(可能來自古波斯),有的有青銅圈足和飾件。
銀壺:青海大通上孫家寨乙區3號墓出土,漢末至魏晉初年,肩部以錯金工藝裝飾六朵花葉,從風格看有可能是中亞的產品。
玻璃托盞:1-2世紀,廣西貴縣南鬥村出土,淺綠色,還有黃綠色玻璃瓶,均屬羅馬玻璃制品。

紡織品
壁掛殘片:公元前2世紀-公元2世紀,新疆洛浦縣山普拉1號墓出土,上端人頭馬,下端執矛武士(可能是亞歷山大)。
棉布殘片:1-2世紀,新疆民豐尼雅出土,白地印藍花,左下角有手持豐饒角的豐產女神德莫忒爾裸體半身像。(可能來自貴霜王朝的犍陀羅地區)
這些考古發現的工藝品,是漢代不同社會階層與域外交流的見證

受外來文化影響的內地工藝品
玉角形杯:公元前2世紀,西漢南越王墓出土,可能源於西方的酒器“來通” 。
鍍錫銀盒:前述外來的水滴紋凸瓣銀盒相似,被推定為仿制品。
東漢胡人石雕:2世紀,山東青州出土。胡人石雕以四川、山東最為常見。

佛教藝術的東傳
八角石柱:山東沂南北寨東漢墓,2世紀。兩尊帶項光的立像,與各種仙人和祥瑞並置。
佛塔上的相輪(窣堵波)和中國傳統樓閣的結合。
四川樂山麻浩崖墓佛像:四川樂山麻浩東漢崖墓中的佛像,頭光、肉髻,著袈裟,結跏趺坐,具有佛像的典型特征。
搖錢樹上的佛坐像:四川彭山東崖墓出土,2世紀,樹座上和樹身上的西王母的形象有時被替換為佛像。
佛塔畫像磚:四川什邡白果村,東漢至蜀漢,樓閣上有剎桿、三重露盤、寶珠,是佛教觀念和神仙系統的樓閣建築對接的結果。
特別的文化現象:佛像作為道教偶像雜於道教藝術中。

第二節 漢代藝術在東方各國的傳播

越南東山時代
東山時代:公元前至公元二世紀,受中國戰國至漢代影響。
漢文化遺物:石斧、青銅制作的鼓、玉質裝身具、陶瓷、貨幣。
東山銅鼓
銅鼓紋樣:圓弧紋、鋸齒紋、飛鳥紋、船紋、蛙紋。
用途:用於呼喚靈魂的巫術祭儀、用於農耕儀式特別是乞求降雨或者象征著統治者的王權。
河內出土陶瓷:酷似漢代的硬灰陶、也有施透明灰釉的灰釉陶。

朝鮮樂浪時代
樂浪時代:公元前108至313年,屬中國統治範圍,中心為樂浪郡。
樂浪漢墓:在今平壤,有木槨、磚室兩種。
樂浪漆器:保存於木槨墓中,器面多用紅、黃、綠三色,繪有人物、動物等。與長沙馬王堆漢墓漆器並稱為東方漆器雙壁。
畫像磚:保存於磚室墓中,有神仙思想的動物紋,也有程式化的木口紋。

日本彌生時代
彌生時代:東京彌生町發現以農耕文化為代表的陶器,下限為公元三百年頃。是伴隨水稻生產的銅石並用的文化。銅鐸成為該期受中國影響最有代表性的藝術文物。
銅鐸:出土於近畿和瀨戶內海沿線,可能是銅鐘和馬鐸的結合體。按大小分為大中小三種。
銅鐸紋樣:橫帶紋、袈裟襷紋、流水紋、凸線帶紋。顯示了該時代金屬工藝的巔峰。
銅鐸上的紋樣是該時代紋樣的集成,有的還是珍貴的繪畫。這些繪畫以鑄成的凸線構成,通過線條表現形象。

日本古墳時代
古墳時代:公元3-6世紀,受漢墓影響出現封土高大的宏偉墳墓。
銅鏡
古墳出土的銅鏡類型:“舶入鏡”;“仿制鏡”;獨創意匠的“日式鏡”。
直弧紋鏡:直線和弧線的巧妙組合。
房屋紋鏡:寫實表現當時的四種民居。
狩獵紋鏡:描繪逐鹿獵手,構圖自由氣氛活躍。
和歌山八幡神社畫像鏡:古紋後期作品,表明日本這此時已能全部理解中國鏡的形式。
“漢倭奴國王”金印是已知首次傳播到日本的漢字。
銘文大刀:約438年,出土於熊本縣江田古墳。
刀背上刻制銘文並用銀鑲嵌,被認為是日本現存最早的在日本書寫的文字。
這種在金屬上銘刻的素樸文字,可以說是日本書法的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