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Education in Public Fine Art Schools

蔡元培与美术教育 蔡元培在留学期间,康德“美的超越性与普遍性”的理念对他产生了深远影响。 1916年辞去教育总长职务 1917年:做“美育代宗教说”演讲 他认为美术在变革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向北洋政府建议开办美术学校 担任北大校长期间发起成立北大画法研究会 蔡元培极力支持林凤眠执掌国立北京艺术学校 从北京美术学校到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美育”思潮推动了美术教育的发展,使得美术教育脱离了实业教育的阶段。 1918年:国立北京美术学校成立,郑锦任校长 1921年:改称北京美术专门学校 1925年:增设音乐、戏剧二系,改称北京艺术专门学校 1927年:奉系时期改称为京师大学美术专门部 林凤眠聘请齐白石任教 1934年:教育部令恢复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学校南迁 在林风眠的组织下,1927年5月1日,北京艺专师生联合社会的进步艺术社团组织了艺术大会,美术系举办美术展览,共展览了2000余幅作品,这些作品多抨击社会、讽刺现实。 事后,林风眠发表《致全国艺术界书》,指出没有国内真正创造的艺术品(模特儿事件),后林风眠被迫辞职。 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 与林风眠的美术教育活动 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为改变当时国内艺术教育萎靡不振的情况下,蔡元培倡议设立国民艺术教育委员会,同年,在委员会议上通过“筹建国立艺术大学”提案。由林风眠、林文铮、王代之负责建校。 1929年:国立艺术院举行开学典礼。 1929年秋,学校改名为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

October 30, 2019 · Qiran

4: Emergence of Private Fine Art Schools

第一节 上海美专与刘海粟的美术教育活动 早期上海美专的美术教育 周湘是开风气之先的人物 1911年:私人美术学校(布景画传习所) 1912年:西法绘像补习科 培养的人才:照相布景画-舞台布景画-肖像绘制 弟子:王师子,杨清磐,丁悚,张眉荪 1912年底:刘海粟创办私人美术学校 (校长乌始光) 1915年:正式定名为上海图画美术院 1920年:上海美术学校 1921年:上海美术专门学校 1930:上海美术专科学校 1913:举办画展 1918:《美术》创刊。 1919:学校教师组成天马会;邀请日本画家石井柏亭讲学;组建校董会,有蔡元培、梁启超、王一亭等知名人士 1923:学校建立艺术协会,建立《艺术》周刊;潘天寿任中国画系教师。 刘海粟与“ 模特儿斗争” 1914年:李叔同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第一次使用人体写生(模特)教学 1915年:上海图画美术院开设人体模特儿课程。起用15岁小男孩做人体模特 1917年:举办暑期成绩展,陈列人体习作素描,引发社会反响。 1919年:刘海粟和画友举办展览,工部局指令撤去几张人体油画。 1920年代:美术学校采用模特儿为社会所了解。 1924年:上海美专学生饶桂举江西南昌举办画展陈列人体素描遭江西警察厅禁止。刘海粟写信请求撤销原令。 在上海,商贩为获取商业利益常将春画称为“模特儿”。 1925年:江苏省教育会通过禁止模特的提案。刘海粟发信置辩,数天后江苏省教育会回信澄清所禁模特为市场托名的裸体画。此事件引起极大反响。 保守势力开始大张挞伐,上海市议员姜怀素在《申报》发文,严禁模特,严惩刘海粟,刘海粟发文驳斥;上海总商会会长、实业家朱葆三致信刘海粟,认为刘海粟蛊惑青年男女。 1926年4月15日:《申报》刊载“上海县长危道丰严禁美专裸体画”大字号标题,新一轮模特斗争到来。17日,《申报》刊载《刘海粟函请孙传芳 、 陈陶遗两长申斥危道丰》 。 6月10日,《新闻报》刊载孙传芳给刘海粟的信,孙认为美术学校缺少模特无伤大雅。刘海粟回信认为“学术之事非一人而定”。孙传芳恼羞成怒,发出“通辑”刘海粟密令。后因学校处于法租界内,法国总领事对刘进行保护而结束。 抗战时期上海美专的美术教育 1937年:上海租界沦为孤岛。 1939年:刘海粟赴南洋办画展筹款。 1942年:内迁浙江金华。 第二节 苏州美专与颜文樑的美术教育活动 1919年:颜文梁与友人发起组织美术画赛会 1922年:颜文梁与友人在苏州开办暑期讲习班 1924年:学校定名为苏州美术学校 1928年:颜文梁赴法国留学,后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学习;编印校刊《沧浪美》。 1931年:颜文梁回国,将留学期间节省出来的费用购置复制的石膏像五百件,图书万余册。 1933年:校刊改名《艺浪》。 第三节 私立美术学校的美术教育 上海私立中华艺术大学(1925-1930):由陈抱一、丁衍镛主持。 上海立达学园美术科(1925-1933):由匡互生、丰子恺、朱光潜等人创办。

October 28, 2019 · Qiran

3: Upsurge in Study Art Aboard and Fine Art Education in Early 20th Century

留学日本的中国学生与美术教育 西方文化进入近代中国后,也冲击着传统的教育制度,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即派学生赴美留学。1905年,清政府废弃科举制度,延续千年的文人传统升迁之途就此废弃,留学海外、学习西方文化与知识便成为读书人新的目标。 日本是学习西方成功的代表,文化语言生活习惯与中国相似,同时日本政府为学生提供种种便利,因此日本成为当时留学生首选的目的地之一。 1906年左右的10年间,赴日留学生达2万余人,许多人学成归国后推动了各地的美术教育,如早期的曾延年、李叔同,曾延年学成回到家乡四川,担任成都高等示范学校艺术教职。北京、江苏、四川为赴日留学大省,这些地区的新式教育发展得更加完备,同时很多学校直接仿照日本教学模式办学,开设西洋画科,也聘请日本教员任教习。 留学日本的画家有,陈师曾、何香凝、高剑父、周湘、陈树人、陈抱一、张善噂、张大千、丰子恺、刘海粟等。 留学欧美的中国学生与美术教育 关作霖为代表的外销画家是最早留学欧洲的画家,之后留学欧洲的还有李铁夫、周湘、李毅士等。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在“民主”、“科学”思潮洗礼下,留学法欧成为风气,不少人半工半读,这一时期的代表有林凤眠、徐悲鸿等。

September 30, 2019 · Qir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