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12世纪的文艺复兴》(四)

我们可以看到,文艺运动新的改变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在11世纪甚至更早的时期,罗马的文艺复兴可能早于十字军东征。随着时间的推移,12世纪的文艺达到了很多作品和阿拉伯的科学与希腊文学都没有联系,都是在12世纪的伟大时代诞生的。 在中世纪,知识分子的生活不像现在这般交往联系密切,交通的落后使这些基督徒被分散在不同的地区当中,因此极度的地方主义与共有的欧洲文明并存。这些以修道院、教堂、大学等知识分子聚集的场所代表着不同类型的文化类型。在12世纪,不同文化类型不断的产生和消亡,看似他们像孤岛一样与世隔绝,但是他们仍然共同受到罗马文化、旅行的爱尔兰修士等一系列的影响。 在大的修道院,会有图书馆,因此会有学校教授一些基础的知识如布道等。

五月 25, 2019 · Qiran

读书笔记:《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近代中国社会为何如此动荡?经过阅读和思考,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漫长的王朝专制社会时期,使得中国无法面对工业文明带来的冲击。这种社会结构是十分稳定的,相对于外部势力,如游牧民族和周边的小国,与它们游牧文明落后的生产力相比,中原的农耕文明生产力是相对来说比较先进的,中国社会面对的外部威胁只是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的少数民族,相比之下中原王朝依然占据优势。因此在几千年以来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中国都没有像近代这样的外部文明的冲击。游牧民族入侵中原只是由于中原内部动荡不安、积贫积弱的时候才会发生。而当政权完成更迭之后,游牧民族的生产力还是无法和中原文明相比较的,同时游牧民族的生产方式也是无法适应中原地区的,因此一但外族入主中原依然需要适应中原的农耕文明和中原的文化。因此,要保证社会的稳定,这些政权依然会和其他中原民族的王朝一样,有了稳定的王朝统治的专制制度,它适应了中原农耕文明的结构,因此千年来并没有非常大的改变。但是近代中国社会的境遇完全不同,是落后的农耕文明面临先进的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与以往的外族入侵完全不同,中原的生产力也不是先进的代表,此时的农耕文明已经完全无法和工业文明相比较了,中原也没有了昔日像同化外族那样的能力,反而因工业文明遭到重创。因此社会结构也就不再可能像以前那样稳定,而是陷入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漩涡之中,也就造成了千年未有之巨变。 这种漫长的王朝专制时期和稳定的广大农耕社会给使中国在面对工业和西方文明的冲击下没有转型的经验,因此社会的动荡也在所难免。 第二,世界环境的巨大改变。在近代以前,世界的分隔和孤立的。亚欧大陆上的贸易需要长途跋涉,在漫长的距离和重重艰险下,不同地区的之间大多数人并不互相了解甚至一无所知。在安土重迁、世代安居乐业的农耕社会,距离相隔稍远的地区语言和风俗可能就大不相同,更不用说不同国家之间的了解程度了。在这种自给自足的社会环境下,人们是隔绝的,甚至可以是愚昧的,他们不需要对外面的世界产生过多的认知。 但是近代之后这种状态逐渐改变了,随着新大陆的发现和贸易的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对世界市场的需求和不断开拓,中国之外的世界已经逐渐连成了一个整体。而中国作为一个封闭的地区,对外贸易的形式已经和世界脱节,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是不可能安然无恙的维持这个状态的,是注定要卷入世界市场,英国商船敲开中国的大门只是时间问题。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也被迫卷入这势不可挡的潮流,但是此时的世界世界变化正在呈加速度状态,以被迫的方式来适应是无法真正的适应世界环境的变化的,因此巨大的动荡就在所难免,最终只会产生激烈的社会变革。随着资本主义世界的动荡和一战、二战的相继爆发,中国也不可避免地卷入了世界的战场当中。 第三,大多数国民对外部环境的格格不入。这种状态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是存在的,产生这种状态,主要是由于中国的千年以来稳定的文化传统,是一时无法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的。不管是王候还是读书人,都习惯以天朝上国自居,因为他们无法触及到这些先进的文化。上千年来稳定的状态让他们面对西方文明时始终还是处在“夷狄”的认知当中。在皇族和贵族阶层中,他们虽然能够接触西方文化,但是它们始终抱以轻视或者蔑视的态度的;在下层的普通民众中,由于完全没有接触过这些西方人,又会有恐惧、害怕的情绪。当大炮已经架在紫禁城外的时候,国人才真正意识到西方技术的威力,但仍然在文化传统上自尊自大。在不断变化环境中,中国的读书人从小接触一心读圣贤书,完全没有接触过西方文化,因此在和西方人打交道的时候,总是以一种的蔑视、轻视的态度去对待他们。这种心理上的顽固使得中国在适应外部环境和学习先进技术与经验上遭受了非常多的困难。当甲午战争失败,洋务运动破产,人们真正意识到自身的困境时,已经为时已晚了。这种文化上的格格不入,也给中国近代以来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埋下了伏笔。 近代中国社会为什么如此动荡?我总结了以上三个原因:制度上,社会内部漫长的专制统治。外部环境上,世界环境的巨大改变。3、国民心理上,与外部环境的格格不入。这三个主要的因素使得中国在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同时经历了颇多的挫折。

四月 30, 2019 · Qiran

【读书笔记】《12世纪的文艺复兴》(三)

德国:在十世纪时期,意大利、法国等地遭受战争的屠戮,而德国相比之下文化保存得更好。 意大利: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从南方开始,因为那里的联系与希腊和阿拉伯世界更紧密一些。尤其是卡拉布里亚地区,保留了诺曼帝国时期的文化、一些希腊式的修道院和说希腊语的人口。萨勒诺成为了欧洲主要的医疗中心,卡西诺成为了知识中心。意大利还有词书、音乐作品两大领域的发展引人注目。11世纪意大利最重要的发展是对普通信徒教育的重视。 法国:相比意大利 ,法国在自由艺术、哲学、神学、拉丁诗歌上有了更多的发展。其中也在学校中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人才。新的诗歌越来越丰富,已经成为了那个时代最据特色的表达,许多诗歌并没有被出版,描绘的的事物有圣人的生活、神学、歌颂自然和美德等,有时也会出现讽刺时事、墓志铭等作品。

三月 5, 2019 · Qiran

【读书笔记】《12世纪的文艺复兴》(二)

宗教和经济的推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条件的成熟,宗教的传播也伴随着朝圣客人员之间的往来。除了宗教经典,随之伴随的还有哲学和科学经典的翻译和传播。阿拉伯世界的科学经典能被西班牙地区的人所掌握。 十字军东征的作用:十字军东征也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更准确的来讲、是一个时期。这个时期让西方和东方连接得更加的紧密,刺激了贸易、交通的发展,资金的利用。这种变化是处在社会层面的,当时在文艺层面并没有发生明显的改变。 学术复兴:在当时,复兴并是新生,而是真正的复兴,是对拉丁古典的复兴。拉丁古典的文字对今后的文学产生的非常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其他语言的文章树立了标准。可以说,对拉丁古典的重视,对后来其他语言的文艺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这一系列的发展不能准确的说出哪个因素影响了哪个因素,某一个发展都可以追溯到很早的时期。

三月 4, 2019 · Qiran

【读书笔记】《十二世纪的文艺复兴》(一)

文学的发展:12世纪时,图书馆的有关教堂、传教士生活的书籍已经超过了经书和拉丁古典文献。在1200前后,文学上已经不再是对中世纪那样的对作品的复制,而是发现和寻找被忽视的东西。 渐变的发展形式:在11世纪后期,政治、经济、宗教、等多个方面已经显示了新气象在12世纪的文学作品上,拉丁文的作品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白话文和拉丁文的作品是同时存在的,它们并行又相交。因此我们不能有一个确定的时间点作为文艺复兴的起点。唯一能明显感觉到的是11后期意大利商业的贸易的快速增长。同时,各个方面的发展也不是同步的:拉丁经典文献的复兴在11世纪已经开始,新科学的复兴要等到吸收了希腊和阿拉伯的知识以后在12世纪的后半叶才开始。哲学的复兴在13世纪才达到了巅峰。 各个国家的各个国家在12世纪的文艺复兴中起的作用不同,意大利起到的作用其实并不大,德国和英国在文化的传播上起到了更大的作用。

三月 3, 2019 · Qir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