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山水這種自然之文,能不能用過這種形色的狀態呈現出來。
並不是一上來就講形象,宗炳是希望達到一個至人的高度。
類往往帶有一種抽象的性質,玄牝之靈,即是最大的類。
它是一個從下往上的山水畫觀。
中古繪畫的“心法”自覺
用自己的心去描摹,“詳古人之意,專在顯其所長,而不守於俗變也。”目的是表現,而不是再現,這種道的過程用筆來表現出來。
真和俗是相對的。這個背景來源於追求脫俗的文化背景。
六法之精要在氣韻骨法
謝赫主要在品評古畫……張彥遠等人,都是在是古非今。
中國的美術歷史,可以算是一個覆古的觀念史。
氣韻生動是一個總綱,後面都是運用。
氣韻也是一種心法。
古之善畫者,都是有文化品味者,不能僅僅留在普通人當中。
平等的、大眾的藝術是不存在的。
難解的“氣韻”
氣韻真的能指導創作嗎?
鄒一桂區分了鑒賞與創作,他沒有理解張彥遠的意思,氣韻是一種心法。韻是有度,是藝術家的基本法度。
明清以來的問題是不再追求主體狀態,只是從作品上看,認為心意、筆法、氣韻不能分開看。
剛柔與筆墨:作為創作心法的“氣韻”
徐覆觀:氣為剛,韻為柔。
唐以後筆上論氣,墨上論韻。(和禮樂文化有關),韻,區格,區別。
以五等包六法”:意象的品格
“自然者為上品之上,神者為上品之中,妙者為上品之下,精者為中品之上,謹而細者為中品之中。” 自然者為上品之上,即用自己的氣韻打通自然之氣韻。
脫俗之道:意存筆先
是創作者主觀的狀態。
有人認為,宋以前如王羲之皆為武官所作,到宋以後則皆柔媚無骨。
氣脈通連書畫同
所以吳道子學筆法於張旭。 書畫用筆同。
《筆法記》的哲學場景
《筆法記》是文學作品。開頭對老叟的描述是唐傳奇的方法。是要人產生山水的意象。是一個教育性的文本,用神仙啟發讀者。
度象取真
畫者,畫也。重點即在行動上。
取其華,取其實,取其真。是一種道體之真。
是一個慢慢硺磨的過程。
真包括內在的本體的真,如果能把握,就不會到雕琢的狀態。
是極高的與自然之理相通的狀態。
伐去雜欲,不惑不俗
山水畫的重點要達到一個不惑的狀態。
神妙奇巧與筋肉骨氣
妙與宗炳講的很象,要思考萬事萬物的規律。
物象之原
要有內在的哲學觀念,才能把畫畫好。
通過內在的關聯性來表現物象之原。
哲學教化的終場
人本身的教化是最終的目的,為什麽要讚同古松呢?好像是講傳統的物象,實際是一種氣質。 真是內在氣質的真,筆墨都是外在的,真景是自我情懷的培養。
鑒賞論 居廟堂而樂山水
居廟堂需要俗,但仍可樂山水。
修養論 繪畫與心體工夫
和虛靜不同,是“註精以一之”,磨煉自己的內心。
宇宙論 格物致知與天人相類
已經把這些呈現了。
本體論 活的精神
山水本身的理論,蘇軾的“常理”是可以通達的東西。
(一)宗炳“澄懷味象”觀的主要立場是儒家還是道家?
我認為主要立場是道家,但是受到了儒家的影響。宗炳是崇釋的隱士,但對於儒家是采取了實用主義的態度,通過對形的描摹達到暢神的境界,從儒入道。
(二)如何理解《筆法記》中的“真”?
取其華,取其實,取其真。《筆法記》中的真是一種道體之真。 是一種極高的與自然之理相通的狀態。是通過行動,通過一個慢慢琢磨的過程,才能把握的內在本體、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