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征明对吴门画派的贡献》文献综述与大纲

文征明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文征明是明代中期吴中地区文艺界举足轻重的人物,在诗文书画领域的造诣颇高,研究文征明的相关文献也颇为丰厚,为了了解文征明对吴门画派的贡献,笔者以“吴门画派”、“文征明”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搜索,获取结果66篇。因文征明诗、书、画、文等材料众多,本文选取了关于绘画的研究文献,并就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学和文献内容上的分析。

研究范围:20世纪70年代至当前的有关文征明在绘画方面的主要的研究文献。

趋势分析:

   经过分析,近年来对文征明的研究热度程上升趋势。本综述摘录的文献90年代10篇,00年代20篇,10年代22篇。

核心人物:

   研究文征明的核心人物为周道振、刘纲纪等人。为文征明研究做出巨大贡献的是周道振先生,他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收集材料,于1998年出版《文征明年谱》4,另外还著有《文征明书画简表》8、《文徵明集·续辑》3等书,对文徵明的生平、著作和书画作品进行了全面地收集、整理工作。刘纲纪的《文征明》15则侧重参照人类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与方法探讨文征明的艺术创作的美学成就,从生平、美学思想、特征分析和形式分析等方面论述了文征明的艺术特点。台北故宫江兆申的《文征明与苏州画坛》14,以简短的篇幅勾勒出与文征明艺术史关系较大的主要活动。

文征明与吴门画派的关系:

   要研究文征明对吴门画派的贡献,首先要了解有关吴门画派的相关研究文献。吴门地区历来以文艺繁荣著称,吴中地区在土木堡之变后经济、文化开始复兴,也诞生了以吴门为首的画派。

   吴门画派的综合研究首先来源于中国绘画史、美术史论等著作,例如王伯敏的《中国绘画史》10、陈传席的《中国山水画史》11、郑为的《中国绘画史》9等。这些著作一般概述了吴门画派的绘画源流、传承、风格和价值影响。1990年故宫特邀50名海内外学者举办了”明代吴门绘画国际学术研讨会。”将有关吴门画派的部分重要研究成果汇集成《吴门画派研究》论文集9出版。中央美术学院李维琨先生在《明代吴门画派研究》55论文中,就吴门画派形成的历史条件、代表画家艺术特点以及在中国绘画史上的贡献也作了分析,但一定程度上“述”多“论”。

   吴门画派风格的研究:吴门画派的清新风格建立在前代艺术的继承和发展上,《吴门画派之“仿”研究》46(韩雪岩)中论述了吴门画派的仿不仅包含对传统风格的传承,还强调了画家自身性情的抒发和风格的创新。并从术语意涵、生成语境、图像功用、接受情境等几个方面探讨了“仿”。还有汪涤的《吴门画派的诗画结合研究》48,疏理了宋至明初以来的诗画关系,最后详述了“吴中四才子”及文征明传派和晚明苏州的诗画关系。(邸晓平)《明中叶吴中文人集团研究》54分析了明中后期苏州区域文人画家对生命和自由的渴望。这些著作都对研究吴门画派与文征明的关系打下了基础。

   《吴门画派的崛起》41(叶杨州)、《吴门画派成因及其历史贡献》16(李维琨)等文献从“集大成”、文人画家与职业画家相互渗透两个方面概括了吴门画派的历史贡献,探讨了吴门画派中的画家之间的关系。吴门画派中唐、仇的遭际、交游和作品揭示了中国画史上商品经济萌芽的脉络。《吴门画派的历史贡献及对后世的启示》59(付文龙)论述了职业画家和文人画家开始出现合流的趋势,并且“集大成”这一理念并不是其中几个艺术家的观念,从元代的赵孟?、明初浙派的戴进“集大成”开始到吴派,已经成了吴派画家中整体的风尚和具体要求,并且吴派对浙派等其他画派也有吸收和借鉴。从中可以看出文征明的“集大成”致使了吴门的“集大成”,对吴门画派风格的确立起到了重要作用。

   《吴派画艺三题》58(李维琨)列举了大量的作品阐述文征明技法的传承:文征明的小青绿格调被弟子继承,文嘉和陆治将文征明的笔法由圆浑转向方直、由点缀改作枯笔皴擦;吴门画派分为隐逸文人、归田名士和贫寒文人三类,作品可分为访胜纪游、雅集文会、筑园读书、品茶客话、怀念送别五类。里面谈到了文征明认为上古之画全尚设色,墨法为次,而如今的绘画多“浓抹丽涂”,因此用清雅淡逸的墨与色来表现对象的神韵可以很好的反映“古意”。文献中还谈到赵孟?是文征明最致力模仿的画家,文征明的《石湖清胜图》 就学习了《鹊华秋色图》,取景开阔疏朗,远山用墨青染出山形。在诗书画文的结合上,文征明的文集里题画的诗和跋非常多,他以题画诗文的方式,在画作上谈论画法和笔墨得失。相比之下吴门的其他画家也在题画中直抒胸臆、不拘成法,跨越了一般意义上的诗书画结合。

   在审美上研究吴门画派的文献有《论吴门画派与思想界文学界的交游》34(刘羽珊)、《“吴门四家”艺术中的审美意趣》60(段炳果)等,吴门的审美的意趣主要在结合景物具体描绘并情景交融、对现实失望、不局限于自身三个方面。

   关于吴门画派的画家的分类,有提出不同意见的文献,如《吴门画派”名实辨》17(单国强)认为吴门是一个地域名称,而“吴派”是指明代在苏州创立形成的一个绘画流派,不能纯以地区来划分,“吴派”应该反映一种特有的人格、文学精神,因此不能将唐、仇两人归入“吴派”。并指出吴门画派唐寅、仇英的派别归属问题,描述了吴门画派的世俗化趋势。《吴门代表画家沈周、文徵明山水画的审美研究》53(杜晓宇)中认为吴门画派中画家的画风并不相近,唐仇风格手法上不是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但仍然归为一派。地域所导致的集体利益才是核心的要素,因此学术界一般认为把唐、仇等人归入吴门画派。

文征明在吴门画派的地位:

   《吴门画派的艺术成就初论》18(兰锐)强调了文征明是吴门的集大成者。《吴门画派的诗画结合研究》48(汪涤) 通过研究吴门画派的诗画结合,提出文征明的诗画结合对其传派有巨大的影响。文征明本人的影响力就很大,有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高寿,他不仅与吴中地区的前辈交往,也为吴中的大量文人、画家写墓志铭,某种程度上他就是当时吴中文艺圈的总结者和历史书写者。吴门画派的诗画结合是需要文人的独立人格的,独立人格的确立诗与画才能反映内在的精神,反之作品就会流于形式,精神就日渐萎靡。《吴门代表画家沈周、文徵明山水画的审美研究》53(杜晓宇)中认为文征明代表吴门吸收了元画的文人气质和宋画的立意布局;文征明作画不肯应合“宗藩、中贵、外国”,同时对吴门画派题材的拓展上,没有门户之见,在青绿的画法上运用浅绛,促进了吴门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大。

吴门画派的商品化问题:

   吴门画派的商品化问题是研究的重点,《吴门绘画商品化现象初探》20(王颀)认为商品化为吴门绘画、包括吴门画派的发展壮大提供了重要的经济保障,因此能够养活画家、推崇画风并扩大影响。同时,吴门绘画的繁荣也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并提高了吴门地区的知名度。但与此同时,吴门绘画的商品化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如:伪作频出、技法风格庸俗、画匠频出等。《吴县洞庭山明墓出土的文征明书画》21(苏华萍)研究了当时70年代出土的文征明书画,墓主人的生活时代刚好是吴门画派兴旺时期,墓主人将文氏的作品看成至宝。当时文征明已经去世,因此出土的书画应该是墓主人许氏或者家人转买的,可以从侧面反映明代艺术品商品化的问题,此时文征明的作品已经大量地在市场上流通。《浅析周臣<流民图>的写实性 ——谈吴门画派后期式微的内在症结》22(华彬)也谈到商品化的问题,因受文征明的倡导和影响,吴门画派传承下来的文人的风格特质和明代后期商品化趋势所要求的风格差异较大。文征明后的吴派虽是文人画家,但却以书画为生计,使得吴门画家无法潜心于艺术化的创作而逐渐式微。

文征明与吴门画派其他画家的关系研究:

    研究文征明与吴门画派其他画家关系的文献主要集中在文征明与沈周、文征明与唐寅上,但对于文征明与文氏其他画家关系的研究由于人物、作品较为庞杂,多为研究某一个画家与文征明联系的文献,系统性疏理研究的文献较少。

   《唐寅、文征明文化性格比较论》61(沈金浩) 分析了唐寅和文征明社会地位、人生态度、诗书画风格三个方面的不同之处,并从自然性格和家庭背景两个方面分析了唐寅和文征明的性格不同的原因。高居翰的《唐寅与文徵明作为艺术家的类型之再探》56系统性的论述了唐寅和文征明的关系,认为唐寅和文征明属于不同类型的画家。《唐寅与文徵明友情脉络之探析》62(陈乃荃、杨丽花)则疏理了二人从少时交好、友情波折到断交的关系;文征明对唐寅的题跋占了所有他人画作的题跋相当大的比例,有四十多处,可以看出二人的亲密关系。

   沈周与文征明画风奠定了吴门画派的主要基调,研究沈周与文征明关系的文献有《吴门代表画家沈周、文徵明山水画的审美研究》53(杜晓宇),文中论证了吴门地区远离帝京,有相对自由的空气,相比浙派充满继承和创造精神,并以图像分析和内容选择为基础分析了沈周和文征明山水画形成和发展的进程。

   《继承与创新-从陆治钱谷与文征明的关系看其画风演变》28(孙欣)通过分析陆治、钱谷二人各个历史阶段的画风,认为陆治与钱谷是吴门中继承与创新做得最好的两位画家,并且在花鸟画方面的成就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趋势,同时钱谷在恪守传统的同时,培养出了文氏第三代画家,对吴门画派的发展和壮大起着重要的作用。

   《吴门画派的诗画结合研究》48(汪涤)认为在诗画上文嘉不及文征明,文征明的造型更加的舒展和灵活,文嘉就显得柔弱了很多,处理上显得局促、细碎,但是还是基本上学习了父亲严谨、细致的样式。文嘉对文征明绘画的继承一定承度上影响了后来的文派诗画;陈淳的绘画风格和正统文派的严谨工细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他在吴门中的影响不大。

文征明与其家族的研究文献:

   《文伯仁的绘画艺术》33(潘瑞)中认为文伯仁的山水画并没有刻意与文征明拉开距离,文伯仁郁茂似王蒙,文彭苍郁似吴镇。正是因为有了文伯仁这样的文派后人,才能成就文氏画风主盟吴门画坛,文伯仁的这种创新和发展促进了吴门画风的拓展和吴门画派的不断延续。《文嘉的绘画艺术》63(李琪)指出了文嘉的青绿画的渊源和文征明有关,但文嘉在重彩青绿山水画上有所突破,因此吴门画派通过文嘉拓宽了艺术表现形式。《文俶<花蝶草虫>卷》64(皮力)阐述了文俶的花鸟画法就是继承从钱选开始经沈周到文征明的写意没骨法,这种方法又经她传到澄江的周淑枯、周淑禧和高湘霞等人。

文征明绘画理论的研究:

   研究文征明绘画理论的文献比起数目繁多的研究文征明其他类型的文献则少许多。郭伟其的《停云模楷:关于文徵明与十六世纪吴门风格规范的一种假设》52是代表性论述文征明绘画理论的文献。探索性的论述了文征明在绘画理论上“ 正本清流”,使吴门画派地位得到大幅的提高;同时提出文征明在赵孟?的影响下重举古意的大旗,力图重振吴门地区的文人画传统,这使得吴门画派在文征明、何良俊等人的正源清流下,又有董其昌“南北宗论”的理论框架下的“崇南宗贬北宗”的推波助澜后,取得了较高的历史地位。

   《文征明绘画思想的传承》27(王宗英; 南寅)为“以心映物的美学内涵”、“尚古意的审美创造”、“闲逸清俊的审美境界” “诗书画结合的审美理念”四个方面谈论文征明的绘画思想,并且文献中认为文征明绘画思想的继承方式也是多样的,可以分为少创造多继承、多创造少继承两种形式。

   《文徵明论书画创作的几种对立关系》30(樊波)则认为,文征明有摹古与自立、粗放与精工两种对立关系的绘画思考。

   总结:有关文征明本人绘画理论、绘画思想的研究相对薄弱,主要在研究吴门画派的文献中,但近年来也出现了相关的研究的文献,是研究的一个趋势。

文征明绘画风格上的研究:

   在绘画风格上,《试析文征明的社交与其书画艺术风格的形成》44(黄荣波)和《文征明的性情与其艺术风格》(朱声敏)等文献指出文征明“细”的成就最高。而《文征明的<清亭消夏图>》(刘品三)23是少有的研究文征明粗笔风格的文献。《文征明青绿山水画风格与若干作品考辨》(單國霖)65引用了大量的材料,分析了文征明的青绿风格在不同时期的变化,晚年时期文征明多小青绿风格山水画。

   台湾的石守谦先生注重文征明内在心理的变化对其绘画风格产生的相应影响,绘画风格的发展和个人情感密切相关,他在《风格与世变中国绘画十论》中的《嘉靖新政与文征明画风之转变》13一文中将文征明的心境分为受荐入京、左顺门事件、辞官回乡三个阶段。《行走在“利”与“行”之间的文徵明》50(申健)则从研究文征明的角度出发,在传承题材、表现渊源、表现手法三个方面论述了“利家”的文人画要求和“行家”对技法的考究,以及两种治学态度的融合。

   文征明诗与画关系的研究文献有《文徵明的山水世界》51(姜斐斐),文献中交代了文徵明山水诗画创作的背景。并探讨了文徵明对吴门后学的山水诗画创作的影响与意义。《论明中叶吴中诗画同体的发展及影响》19(程日同)中认为,吴中地区题画诗数量的增加,缘于诗画结合活动频繁和留款题字风气的浓厚。诗情与画意互衬引发,提高了绘画的文化品位。另一方面,诗画合一,以及造成这种结果的创作过程,导致了题画诗甚至一般诗歌作品尚意性的强化。具体到文徵明则认为他不仅对诗画结合有着明确的喜好,且时常由画而起书写创作体会于画面,发表关于绘画的诸多看法。

   总结:有关文征明绘画风格的研究已经从以“叙”为主转向以“论”为主,同时研究文征明诗书画结合是近10年来的热点,补充了在文征明诗书画结合方面的薄弱环节。

文征明的作品研究:

   代表作品的研究文献以文征明的园林、兰竹、茶会等风格的一些代表作品为重点,如《真赏斋图》,《文征明<真赏斋图> 》26(温建)论述了两幅《真赏斋图》画风上的差异,两幅画均为友人华夏而作。《真赏斋与<真赏斋图卷>的创作》25(朱敏)分析了真赏斋图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色。

   在园林画方面,研究园林题材的文献有《文徵明<拙政园三十一景图>研究》47(李志坚)、《略论文征明的造园思想》38(臧公秀)、《文征明园林画的艺术风格解析》40(许文茹)、《古雅空间 文征明<拙政园三十一景图>研究》7(韦秀玉)等。《聊以画图写清居——谈以园林、庭园为题材的吴门绘画》29(孔晨)分析了庭园、文人雅室等题材的文人绘画,将人融于自然风景和园林之中,认为园林题材的兴起与社会历史原因有一定的联系。这些文人没有显赫的政治地位但又有一定的经济条件,因此将文艺审美意识寄托于园林。《吴门画派山水画对江南私家园林的影响》45(钟吉菲)详细研究了吴门山水与园林的关系——吴门画派最擅长的是山水画,并引导了山水画新的倾向。同时,吴门画派的山水画与江南园林营建了联系,并从创作的经济和审美背景与创作内容的立意、师法、布局等方面研究了山水画对私家园林的影响。《丘园养素——浅析文征明园林山水画中的雅逸之美》42(邹蕾)探索性的分析了文人山水画中的文人情怀。文中也认为画家和造园家身份重叠,吴门创作和园林营建的目的是相同的。《文征明<惠山茶会图>》31(王书耕)中认为茶会的作品表现了当时砚食之士以茶会友、放荡不羁的生活。

   研究文征明手卷的文献:代表文献有《文征明<窗前鸣佩>》32(张丽敏)等,《文征明<杂画卷>考释》24(娄玮)的观点是:相比晚年的兰竹石题材,《杂画卷》中的画风接近刻画、中规中矩,创作年代较早,同时《杂画卷》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文征明中期在绘画艺术各个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也反映了文征明当时的心境、辞官返乡的心理变化和晚年画风变化。

   研究兰竹题材的文献有《文征明与<兰竹图> 》35(叶军)、《文徵明的<兰亭修禊图>与“兰亭文化”》36(单国强)等,从《兰亭图》中可以看出兰亭文化已经深入文人为主的社会各阶层。《文征明<临赵松雪兰石图>考——兼谈文氏兰竹题材绘画》66 (王连起)谈论了文征明的兰竹题材,这些兰竹画与元代赵孟?的画风略有不同,笔意更加放纵,也没有了元人的超然;同时作者也认为文征明之后基本上就再也没有人沿着元人那种画风——从容闲适、笔法精简的去画这种风格的君子画兰竹画了,文征明是赵孟?派兰竹画的结束者。    

   研究文征明花鸟画、人物画题材的文献则因作品不多而相对较少,有《“吴门画派”花鸟画手卷研究》49(刘羽珊)。刘纲纪的《文征明》有一简短的节介绍了文征明的花鸟画和人物画。

   总结:文征明代表作品的研究集中在园林画、兰竹画上,近年10来也出现研究文征明人物画、花鸟画等题材的研究文献,随着可研究材料的增多,人物画、花鸟画是研究文征明代表作品的一种趋势。

《文征明对吴门画派的贡献》大纲

1.引领吴门——绘画实践的继承与创新

1.1题材的拓展:以园林画为代表的文人题材

1.2风格的确立:粗放、细腻两种风格与青绿画的创新

2.正本清源——绘画理论的确立

2.1.“古意”:善于学习古人

2.2.“集大成”:吸收各派长处

2.3.诗书画相结合的审美理念

3.桃李满园——人才的培养

3.1.陆治与钱谷为代表的吴门弟子

3.2.文彭与文嘉为代表的文氏家族

4.结论

参考文献:

古籍:

[1][明]文徵明.莆田集[M].吉林出版集团,2005.

[2]周道振辑校. 文征明集[M].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3]周道振辑校. 文征明集续辑[M].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专著:

[4]周道振、张月尊.文征明年谱[M].百家出版社,1998

[5]贺野.吴门画派[M].吉林美术出版社,2003

[6][英]柯律格(Craig Clunas).雅债:文征明的社交性艺术[M].刘宇珍、邱士华、胡隽译.三联书店,2012

[7]韦秀玉.古雅空间-文征明《拙政园三十一景图》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7

[8]周道振. 文征明书画简表[M].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5.

[9]郑为.中国绘画史[M].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2005

[10]王伯敏.中国绘画史[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11]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

[12]李维琨.《明代吴门画派研究》[M].东方出版中心,2008

[13]石守谦.嘉靖新政与文征明画风之转变. 载《画风与世变 ———中国绘画史论集》[M], 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6

[14][台]江兆申.文微明与苏州画坛.[M]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77

[15]刘纲纪. 文征明[M]. 吉林美术出版社, 1996.

论文:

[16]李维琨.吴门画派成因及其历史贡献[J].新美术,1991(01)

[17]单国强.吴门画派”名实辨. 故宫博物院院刊[J],1990(3)

[18]兰锐.吴门画派的艺术成就初论[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7(04)

[19]程日同.论明中叶吴中诗画同体的发展及影响[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2)

[20]王颀.吴门绘画商品化现象初探[J].中国历史文物,2003(05)

[21]苏华萍.吴县洞庭山明墓出土的文征明书画[J].文物,1977(03)

[22]华彬.浅析周臣《流民图》的写实性——谈吴门画派后期式微的内在症结[J].《文艺生活·中旬刊》,2018(4)

[23]刘品三.文征明的《清亭消夏图》.江西历史文物[J],1979(00)

[24]娄玮.文征明《杂画卷》考释[J].文物,2004(03)

[25]朱敏.真赏斋与《真赏斋图卷》的创作[J].中国历史文物,2003年(05)

[26]温建.文征明《真赏斋图》[J]. 文物,1978(2)

[27]王宗英、南寅.文征明绘画思想的传承[J].美术学研究(第6辑)汇编,2018

[28]孙欣.继承与创新-从陆治钱谷与文征明的关系看其画风演变[J].收藏家,2004(04)

[29]孔晨.聊以画图写清居——谈以园林、庭园为题材的吴门绘画[J].故宫博物院院刊,1990(03)

[30]樊波.文徵明论书画创作的几种对立关系[J].书画世界,2018(10)

[31]王书耕.文征明《惠山茶会图》[J].农业考古,1991(04)

[32]张丽敏.文征明《窗前鸣佩》手卷考论[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

[33]潘瑞.文伯仁的绘画艺术[J].美与时代(中),2018

[34]刘羽珊.论吴门画派与思想界文学界的交游[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

[35]叶军.文征明与《兰竹图》[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6(04)

[36]单国强.文徵明的《兰亭修禊图》与“兰亭文化”[J].苏州文博论丛,2014(00)

[37]罗宗强.弘治、嘉靖年问吴中士风的一个侧面[J].中国文化研究,2002(04)

[38]臧公秀.略论文征明的造园思想[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

[39]郭伟其.作为明代艺术史向导的文徵明[J].美术学报,2010(01)

[40]许文茹.文征明园林画的艺术风格解析[J].大舞台,2014

[41]叶杨州.吴门画派的崛起[J].美与时代(中),2016(02)

[42]邹蕾.丘园养素——浅析文征明园林山水画中的雅逸之美[J].美术教育研究,2018(15)

[43]郭嘉颖.论画派构建中的地域因素:以浙派与吴门画派为例[J].美苑,2013(6)

[44]黄荣波.试析文征明的社交与其书画艺术风格的形成[J].大众文艺,2017(15)

[45]钟吉菲.吴门画派山水画对江南私家园林的影响[D].中国美术学院,2018

[46]韩雪岩.《吴门画派山水画之“仿”研究》[D].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08

[47]李志坚.文徵明《拙政园三十一景图》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7

[48]汪涤.吴门画派的诗画结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49]刘羽珊.“吴门画派”花鸟画手卷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8

[50]申健.行走在“利”与“行”之间的文徵明[D].中国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8

[51]姜斐斐.文徵明的山水世界[D].复旦大学,2010

[52]郭伟其.停云模楷:关于文徵明与十六世纪吴门风格规范的一种假设[D].南京师范大学,2010

[53]杜晓宇.吴门代表画家沈周、文徵明山水画的审美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

[54]邸晓平.《明中叶吴中文人集团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4

[55]北京故宫博物院编.吴门画派研究[C].紫禁城出版社,1993.

[56]高居翰.唐寅与文徵明作为艺术家的类型之再探[C].吴门画派研究.紫禁城出版社,1993-3

[57]苏州博物馆编.文征明的社会角色[C].紫禁城出版社,2013

[58]李维琨.吴派画艺三题.美术研究[J],1990(04)

[59]付文龙.吴门画派的历史贡献及对后世的启示[J].美术大观,2018(08)

[60]段炳果.“吴门四家”艺术中的审美意趣.苏州大学学报,1985(04)

[61]沈金浩.唐寅、文征明文化性格比较论.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6)

[62]陈乃荃、杨丽花.唐寅与文徵明友情脉络之探析.文艺生活,2018(06)

[63]李琪.文嘉的绘画艺术.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2013(01)

[64]皮力.文俶《花蝶草虫》卷.文物.1994(03)

[65]單國霖.文征明青绿山水画风格与若干作品考辨.上海博物馆集刊,1996

[66]王连起.文征明《临赵松雪兰石图》考——兼谈文氏兰竹题材绘画.故宫博物院院刊,1994(03)


留下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